記者黃玿琮/中縣報導


由落地生根文史工作室、腳踏實地文史工作室聯合策展,大台中鄉土文化學會協辦的「神講的好所在文物展」,即日起在神岡鄉立圖書館展出至8月底止,所展出的文物中,「彰化縣栜東保」石碑,堪稱是台灣中部地區第一古碑。
       


這項「神講的好所在文物展」,可說是有史以來,神岡鄉單一展覽,參展者最多(將近60位),時間縱深最長,涵蓋超過1萬年以上,由地質時代的新生代更新世起,經45百年至2千年前的史前時代。範圍最廣,包括: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、宗教、民俗、傳統工藝、民間文學、各姓族譜,鄉籍文學家、音樂家、藝術家的作品與出版品,以及老樹、已消失的景點、瀕臨消失的景點、懷舊影像記錄等;是最具在地特色,蘊含濃厚鄉土氣息的一次常民文物展。
       


三代人共用一雙皮鞋,是怎樣的穿法?大腳婆訂做的木屐,竟然需動用兩個大男人才抬得動,實在是「足」稀奇的啦!「鱷皮石」,又是什麼樣的石頭?用玻璃底片,摺疊式古典相機拍的「寫真」,又會是什麼模樣?「不求人」,倒底是什麼東西,又有何用途?「布袋衫」,是用布袋做成的衣服,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又是什麼?一連串的問號,將引起民眾一探究竟的興趣。
       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
展出文物中的「彰化縣栜東保」石碑,見證神岡地區的開發早;該石碑雖未鐫刻年代,但經落地生根文史工作室李天德多年不厭其煩,反覆求證,推測神岡鄉豐洲村「下溪洲後寮福德祠」,可能建於雍正19年(1723~1732年)間,比美國獨立建國(1735年)時間更早,也比目前所知的彰化市「關帝廟碑」的年代還早,堪稱是台灣中部地區第一古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臺灣石頭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